2024年1179万大学生毕业,为什么年年就业难,大学还要不断扩招?
请用微信扫一扫
2024年高考的尘埃已然落定,教育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今年共有高达1,342万的莘莘学子踏上了高考的征途,相较去年这一数字竟然激增了51万。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另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已攀升至惊人的1179万,比去年再度增加了21万之众。
大学生,这个群体曾经是社会眼中的知识精英,承载着家庭的期望与国家的未来。然而,如今他们却仿佛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存在。走在街头巷尾,高学历人才已不再是稀有之物,甚至连一些基层岗位,如保洁员,也开始对学历提出要求,至少本科学历以上成为不少岗位的基本门槛。
面对每年涌入社会的千万大学生,我们不禁深感忧虑:他们的未来究竟该何去何从?尤其是在近两年,受到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冲击,就业市场本已显得愈发严峻。当七月的脚步悄然而至,又一批毕业生即将告别校园,踏入社会。他们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成为了每个家庭和个体都需要面对的难题。
复旦大学教授的言论,无疑为那些倾注心血在孩子教育上的家长们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然而,这样的现实却是每一个毕业生都无法回避的。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并非所有学生都适合走上学术的道路,即便在发达国家,也并不需要如此众多的大学毕业生。
每年有高达1000万的大学生涌入社会,这个数字还在持续攀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思考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我们需要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包括专业技能、实践经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以便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
尽管现实残酷,但我们不能因此放弃对未来的追求和梦想。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潜力,只要我们能够认清自己、坚定目标、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过去,众多家长深信不疑地认为,只要孩子踏入大学的校门,就等于踏上了一条通往好工作、好发展的康庄大道。在他们眼中,大学毕业证几乎等同于一张通往成功的入场券。
然而,现实却与这一美好愿景大相径庭。如今,大学生已不再是稀缺资源,每年新增的大学生数量不断攀升,好工作、好发展与大学生身份的挂钩关系已日渐减弱。那些曾对孩子抱有极高期望的家长们,也不得不面对这一残酷的现实,他们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市场经济的不景气更是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竞争。一些大型企业为了削减开支,纷纷裁撤不盈利的项目,甚至对现有员工进行精简。而一些中小企业和大型公司更是直接减少了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名额,这使得原本就激烈的就业竞争变得更加白热化。
除了央企和国企等少数大型企业为了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一些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岗位外,其他就业渠道似乎并不乐观。一些大厂虽然也会招收应届毕业生,但往往是为了享受相应的减税政策等利益,而非真正看重这些年轻人的潜力和能力。
而这些央企、国企以及大厂在招聘时,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也异常严格。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在校期间成绩优异、获得诸多奖项、具备较强综合发展能力的优秀学生。然而,这样的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毕业生并未达到如此高的标准,因此他们的就业之路也显得尤为坎坷。
在踏入大学之前,许多学生都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抱有美好的憧憬,幻想着毕业后能够进入理想的工作单位,跟随经验丰富的前辈学习,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然而,现实却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找工作的不易。
许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发现,甚至连找到一份工作都变得异常艰难。他们不得不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接受一些与自己专业不对口、工作环境不佳的职位。这样的现实让许多毕业生感到沮丧和迷茫,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们需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的残酷。他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同时,也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精神,相信只要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道路。
一些家境优渥的毕业生,因就业困难而选择在家中待业,依赖父母的支持,并通过人脉关系寻找合适的岗位。这种“啃老”现象虽然让人无奈,但也反映了当前就业市场的严峻。
而相比之下,那些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毕业生,则不得不接受更为基层和艰苦的工作。有些人甚至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换取微薄的薪水来维持生计。这种现实的落差,无疑给这些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生活挑战。
外卖行业的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选择加入这一行业。然而,对于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送外卖并不是他们的职业规划。他们可能只是暂时找不到更合适的工作,或者是想借此过渡,积累一些社会经验和资金。至于未来的职业发展,他们或许还在迷茫和探索中。
这些跑外卖的大学生,他们的专业背景各不相同,有土木工程、机械设计、车辆工程,也有程序编程等。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外卖行业中或许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为了生活而努力奋斗。
对于那些让人羡慕的单位,如烟草公司、电网等,普通毕业生想要进入的难度极大。即使通过考试,面试环节也往往充满挑战。而且,即使成功入职,如果没有持续的学习和提升,以及一定的人脉关系,也很难在这些大企业中长久立足。
有些企业虽然对应届毕业生持开放态度,但往往只是出于减税等利益考虑。一旦毕业生失去应届生身份,企业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进行调岗、降薪等操作,甚至不惜支付赔偿金来辞退员工。
面对这样的就业环境,许多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或考取公务员、编制等稳定职位。考研人数激增,各大院校也扩大了研究生招生规模。同时,考公、考编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这些选择虽然艰难,但却是他们为了寻求更好未来而不得不做出的努力。
总之,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确实严峻。无论是选择直接就业还是继续深造,都需要有足够的毅力和决心去面对挑战和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并寻求发展。
对于许多人而言,社会就业岗位的有限性与大学扩招政策的实施似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禁引发人们的深思:为何在就业市场看似饱和的情况下,还要持续推动大学教育的普及与深化,乃至博士层次的拓展?实际上,这一政策背后蕴含着更为深层次的逻辑考量。
首先,大学扩招为更多青少年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他们在最佳年华能够专注于知识的汲取,为未来的人生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十七八岁的年纪,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教育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
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家长们普遍期望孩子能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避免自己曾经因文化水平有限而遭遇的困境。这种强烈的愿望推动了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庞大的市场需求,也进一步推动了大学扩招政策的实施。
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扩招所带来的就业压力。每年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使得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许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因为对底层工作的轻视而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与此同时,社会上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和老工人,有时也会对年轻的大学生抱有偏见,认为他们虽学历高但实践能力不足。
面对这样的现实,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过分看重学历和硬性指标,而忽视了实际能力和工作经验的重要性。这种招聘标准无疑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也使得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倍感迷茫
然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学会适应这种变化。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凭一纸文凭就能轻松找到好工作。现在的社会更加注重实际能力和工作经验,因此我们必须调整心态,放下身段,从基层工作做起。通过基层工作的锻炼,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积累宝贵的人生经验,同时提升自己的实际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每个行业都有其兴衰周期。或许你曾经心仪的专业如今已经饱和,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的未来就没有希望。只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寻找新的机会和挑战,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最后,我们要明白基层工作并不是丢人的事情。相反,它是我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够取得成绩,为社会做出贡献。因此,面对就业市场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它,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